《最貧窮的哈佛女孩》人生的選項要自己努力找
文/ 白映俞
妳怎麼描繪妳的家?
當我畫給三歲的女兒看時,總是一棟屋頂是尖尖圍成三角形,下面是連個長方形,中間有個拱型的門,對了,還有窗戶和煙囪。
沒為什麼,反正大家都這樣畫。
但誰的家真的長這樣?
其實關於煙囪這件事我只在舊糖廠看過,在台灣好像沒見到什麼房子有爬著聖誕老人的隧道的。
不過,無論我們怎麼亂畫,可別忘了,還有人是沒有個像樣的家的,看完這本“最貧窮的哈佛女孩”,實在不知道該說是“無家勝有家”,還是 “全家就是你家”。
作者莉茲生活在充斥毒品和犯罪的家庭,爸爸媽媽拿到生活費補助時想的不是怎樣餵養小孩,第一時間絕對是去想,怎樣才能搞到毒品。
莉茲六歲時就知道什麼是施打毒品,上學總是髒髒破破滿頭頭蝨,交不到朋友,青少年時翹課是家常便飯,等到媽媽和爸爸漸行漸遠,罹患愛滋,形銷骨毀,莉茲,這個怪異又走在臨界點的女孩,看著父母的沉淪才驚覺,她的人生,似乎也快要走到終點。
當她思考著如何讓自己的生活步上正軌時,她想“接受教育”或許是個讓自己有更多選項的機會,天啊,是“接受教育”ㄟ,這在多少人的心中,根本不是個選項,而是個必備,但對莉茲而言,這已經是難得的途徑,讓她不要再繼續向下沉淪走向毀滅。
然而莉茲無家可歸,她偶爾借住在朋友的家,偶爾露宿街頭或車站,像遊民一般翻著垃圾桶找食物,但她勇氣十足,所向披靡,用一半的時間完成了高中學業,申請到獎學金進入哈佛。
重點當然不是哈佛,而是莉茲在令人心疼的年紀,用最少的資源,奮力搏取屬於她的人生入場卷,她反過來,照顧起她的愛滋爸爸,莉茲把更多的朋友納入了她的“家人”,讓更多的朋友,也有擁有更多更多選項的機會。
說這是真實故事還真令人怵目驚心,也太過勵志,不過我實在很享受這樣的閱讀歷程,太。強。大。了。
當上學是像“十二年國教”這樣的基本款時,很多小朋友會忘記這樣的配備是需要珍惜的,
甚至,家長們還會努力去找更多的配備,像是補習…
不過,這個世界上,即使在美國,有這樣生活在金字塔底端的人,需要睡路邊吃餿水才能念書,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,她都還願意去念書,她怎能不珍惜,她怎能不努力,所以,這種念力會創造出超級天行者的。
我很佩服莉茲在小小年紀就能想到讀書會帶給她選項,青少年自殺率越來越高的原因之一就是,大家找不到選項,或說大家以為自己沒有了選項。
看完了這本“最貧窮的哈佛女孩”,我們會知道,選項不是現成擺在面前的,選項要自己去創造。
她最後對家人的詮釋也令我動容,家人,是妳認為相當重要的朋友,原生家庭的家人我們無從選擇,但後來我們能把許多重要的朋友當成家人,像家人一般地敬她愛她保護她。
所以,再想一次要怎樣描繪出你的家吧。
也許你也能詮釋出不一樣的家,我也會再想想看。
《最貧窮的哈佛女孩》
作者:莉姿.茉芮
出版社:商周出版
更多好書推薦:
《1Q84》村上春樹
《人體交易》史考特.卡尼
《棄業日記》買買氏
《失戀33天》鮑鯨鯨
《最貧窮的哈佛女孩》莉姿.茉芮
《最後的演講》蘭迪.鮑許、 傑弗利.札斯洛
《死刑台前的告別》大衛.道